-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 文章来源:医学网 发表时间:2008-02-14 14:00:50
- 关键字: 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实验研究角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作用机理作了探讨,笔者就此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复方研究
复方降糖的机理研究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兰艳玲[1]以消渴丸作对照观察到益肾消渴方(人参、生黄芪、黄芩、泽泻、茯苓等)高、中、低剂量组均有与消渴丸相似的降低正常小鼠、大鼠血糖值作用( p<0.01~0.001);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升高正常小鼠血清胰岛素( p<0.01);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小鼠血糖值( p<0.001);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大鼠血糖( p<0.001)及升高血清胰岛素( p<0.01)。说明该药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使受损伤的胰岛功能得以恢复的作用。何明[2]研究发现,梅山神茶(山药、生地黄、黄芪、绿茶)大(13g/ kg)、小(6g/ kg)剂量组均可在给药2周末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值( p<0.01),而且呈剂量依赖性,这一作用与消渴丸(1g/ kg)相似。胰腺病理切片检查可见大剂量组胰岛结构与正常大鼠胰岛结构相似,界限清楚,核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血窦丰富;小剂量组胰岛细胞排列及结构也基本正常;模型组大鼠胰岛境界不清,胰岛细胞排列紊乱,模糊不清,部分细胞核染色不清及深染,可见核固缩。说明梅山神茶大、小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地促进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胰岛结构逐步恢复和改善的作用。周庆伟[3]发现,天芪胶囊(天花粉、黄芪、山茱萸、黄连、地骨皮、女贞子、红参、五倍子、墨旱莲、石斛)对正常大鼠血糖及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及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 p<0.05)。
1.2 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其亲和力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熊曼琪[4]研究加味桃核承气汤(以桃仁、桂枝、黄芪、生地、大黄为主)对链脲佐菌素和高热量饲料方法模拟的 nIDDM大鼠的降糖作用,与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5.0mg/ kg美吡哒)大鼠作对照。结果从空腹血糖、摄食量、饮水量及体重等指标来看,加味桃核承气汤对 nIDDM大鼠有与美吡哒相似的降糖及改善症状的作用( p<0.05~0.01);并可提高模型大鼠胰岛素指数( p<0.05);增加肝细胞膜释放的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的胰岛素介体量( p<0.05);提高基础及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能力( p<0.05)。说明加味桃核承气汤可提高 nIDDM大鼠靶细胞对胰鸟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受体和受体后胰岛素抵抗减轻。
1.3 拮抗升糖激素 谢春光[5]设高(5.4g/ kg)、低(2.7g/ kg)剂量组研究糖复康(黄芪、山茱萸、生地、桃仁、大黄、水蛭、玄参)的降糖作用,并与生理盐水组相对照。结果显示,糖复康具有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血糖,其作用2小时左右达高峰,持续4小时以上,并随剂量的增加而作用加大;并有促进胰岛素释放和抑制胰升血糖素释放的作用( p<0.01)。提示糖复康的作用机理可能在于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α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从而调节胰岛α、β细胞的功能紊乱。李建生[6]研究发现糖肾安(何首乌、石斛、桑椹、菟丝子、肉苁蓉、金樱子、丹参、川芎等)能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过高的胰高血糖素,其作用优于达美康加开搏通组( p<0.05)。对过高的心钠素、血清和垂体生长激素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减轻和防止肾脏损害;同时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浆血栓素 tXB2和前列腺素 pGT2之间的平衡,以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降低肾小球高滤过。
1.4 促使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 陈淑英[7]观察到五子衍宗丸可明显降低 sTZ糖尿病大鼠血糖( p<0.05),提高肝糖原含量,促进肝糖原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作用优于优降糖( p<0.05)。认为其降糖机制与增加肝脏细胞对糖的摄取、加速肝糖原合成有关。
1.5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纠正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梁晓春[8]研究,金氏降糖片(生黄芪、金银花、黄连等)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的作用,结果用金氏降糖片(2.1g/ kg),每日1次,连续灌胃6天后,其降糖作用与玉泉丸组(5g/ kg)和模型组有显著差异( p<0.05, p<0.01);连续灌胃9天后,其降糖效果与降糖灵(75mg/ k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用该药4.2g/ kg,连续灌胃9天后,可使高血糖大鼠肝匀浆 mDA(丙二醛)水平下降,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比值升高。说明该药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还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柳重威[9]研究发现,中药制剂利多尔(以绞股兰为主)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的血糖、血脂和自由基水平都有明显影响,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抑制血脂的升高,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和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对血脂和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利多尔优于 d860( p<0.01或 p<0.05)。匡洪宇[10]研究发现,消渴灵(柴胡、丹参、女贞子、人参、葛根等)能使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血中胆固醇降低,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说明消渴灵具有良好的纠正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1.6 改善微循环 孟毅[11]观察到降糖安胶囊(西洋参、山药、葛根、花粉、黄芪、生地、白芍、丹参、黄连、川芎、玄参、麦冬等)可显著降低 sTZ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改善坐骨神经的传导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坐骨神经内微血管状态( p<0.01~0.001)。
2 单味中药及单体成份研究
近年来,人们把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目标转向单味药物的筛选,有效部位或有效成份的获得使单味中药降糖的药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主要研究有黄连高从容[12]观察到黄连素对高脂饮食大鼠有与二甲双胍相似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肝糖原含量的作用,与高脂对照组相比, p<0.05。但对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及肌肉中的甘油三酯无明显影响。大黄 杨俊伟、刘红[13、14]研究发现,大黄能明显改善单侧肾切除术合并注射 sTZ建立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功能,抑制肾脏肥大,减少蛋白尿,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可早期抑制 sTZ糖尿病大鼠细胞外基质的增加,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肾组织结构,从而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作用。三七 叶祖光[15]研究表明,三七皂甙腹腔注射可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 p<0.05~0.01),其大剂量组降血糖作用小于低剂量组。降糖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小于24小时。川芎嗪 刘江波[16]的研究发现,川芎嗪不能抑制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升高( p>0.05),但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样免疫反应物水平( p<0.001),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依赖的舒缩反应功能。说明川芎嗪对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并非降低血糖所致,而是直接作用于缩血管物质。人参 谢宗长[17]观察到人参可明显降低 sTZ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 p<0.05),降低心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含量( p<0.05),提高心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p<0.01)。女贞子 赫志奇[18]观察发现,女贞子对 sTZ高血糖小鼠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女贞子所含的乌苏酸和齐墩果酸两种有效成分均有降糖作用( p<0.05)。高山红景天 程秀娟[19]研究发现,高山红景天对四氧嘧啶、肾上腺素和葡萄糖引起的小鼠高血糖均有抑制作用( p<0.05)。玉竹 日本学者加藤笃[20]研究发现,玉竹的活性成分――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能使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小鼠血糖下降,并有改善糖耐量倾向。并认为其降糖机理之一是抑制了肝脏糖降解系统。苦瓜 苦瓜作为食品,又作为药物,其降糖作用日渐被认识。英国 srivastavaY等人[21]观察到苦瓜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有降糖作用:在用水提物治疗3周以后,血糖明显下降(从220mg%下降到105mg%, p<0.01)。并且果实的水提物(治疗3周后血糖下降54%)较干燥果实的粉末(下降25%)效果显著。
3评价与展望
目前,国内在中药防治糖尿病的实验研究方面,无论是复方研究,还是单味中药筛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重复性的基础研究偏多;有的科研设计不够合理,如未设对照组;在用药剂量、剂型和疗程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较难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对一些实验指标的观察还仍是机理推测;同时对模型研究不够重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加强中医动物模型研究,并适当使用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目前中医研究糖尿病的动物模型都是借鉴西医的方法,通常是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如手术摘除动物胰腺,或用化学物质(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损伤动物胰岛细胞等,这类动物模型其发病机理与症状表现与人类糖尿病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影响了抗糖尿病药物的筛选。有条件的单位可结合中医特色,进行病症同步研究,建立既符合发病机制,又符合临床实际、稳定可靠的中医动物模型;并适当使用一些西方国家使用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如 kK小鼠、遗传性肥胖性高血糖小鼠等。以便客观地评价中药疗效及防治机理;②加大剂型改革的力度。同一中药,用水煎剂还是提取物灌胃,或注射,或使用单体,都会对使用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中药目前的降糖效果尚不理想,筛选药物和提取天然活性成分应着眼研制疗效确切,起效快、剂量小的新中草药制剂,这是中药治疗糖尿病走向世界的关键;③应着重研究中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这是中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所在。对临床确有疗效,能降低病死率的中药,不能单纯以能否降糖为唯一指标,应着重研究其治疗并发症的机理。